文:尚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為什麼需要策略
1、產業競爭壓力大
2、避免過於結果導向,以忽略中長期佈局
3、以明確指導方向
4、讓執行者清楚明瞭需執行事務
5、如何策略聯盟
6、建立專業經理人(代理人)與領導階層間的對話機制
◆ 產業競爭壓力大
幾乎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競爭,也因為競爭,所以需不斷努力,現在內銷企業除了面對國內廠商的競爭外,也有更多的國外廠商加入戰局,同樣地,也有越來越多國內企業投入如亞洲、歐美等外銷市場的競爭,國內外環境變遷非常迅速,近幾年透過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風行,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浪潮是一年比一年嚴峻,競爭更是無所不在。
在競爭過程中,不可避免都會遇到價格戰,然一旦陷入紅海市場,所屬企業個個都僅能獲取微利,而一個微利的企業往往無法面對產業下一個劇烈變化,所以為什麼需要策略,就是希望透過一個好的競爭策略,盡可能迴避如價格戰的慘烈廝殺,方能在產業中脫穎而出。
◆ 避免過於結果導向,以忽略中長期佈局
台灣這二十年來,無論是營利或非營利組織,都非常強調「目標管理」,而目標管理往往只重視結果,也就是以獲利與否、營收是否成長為最終評量結果,導致企業越來越重視財務目標,然而財務是一個相對較為落後的指標。一般而言,一項策略的執行需至少半年到一年,方能得到財務結果,僅在意財務結果往往導致企業短視近利,而忽略未來1~3年的中長期策略佈局,也就很難給予執行者一個明確的指導方向。
◆ 以明確指導方向
一般而言,策略大概分為以下三個面向:
- 以產品取勝
- 以品質或功能取勝
- 以服務客戶取勝
雖然一般領導者往往會認為上述三點應該兼得,但在實務上,卻很少見到有一間成功的企業是面面俱到,故企業應集中資源在最可能獲利的面向上,亦即在整體策略指導上,明確地告訴策略執行者,於策略的「哪方面」進行重點突破以獲致成功。
◆ 讓執行者清楚明瞭需執行事務
幾乎90%以上的企業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,就是策略不夠明確,僅籠統的描繪出一個方向,如產品勝出、市佔率提升等,卻未告知執行方法,執行者常無所適從。特別當企業面臨過去從來沒遇過的強大競爭壓力或整體市場改變時,領導者和執行者更必須先取得共識,如應在哪裡成功、如何成功等,策略方向和作法都必須要能夠清楚明瞭,方能確保策略執行順利。
另外,由於領導者往往都是跳躍式的策略思考方式,而每個人對策略的理解和訓練方式都有不同,亦可能影響策略思考之傳承與內化,跳躍式思考往往讓執行者感到困惑,所以領導者如何讓執行者清楚明瞭執行的方向或方法,也可避免於策略執行上,透過不斷嘗試而一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。
◆ 如何策略聯盟
策略聯盟是一個高深且很好聽的名詞,但往往卻很難說明
- 到底要和誰做朋友?與誰作戰?與誰合縱連橫?
- 第一階段的合作目標為何?第二階段的合作對象又是誰?
因此執行者往往要用猜的,故讓領導者與執行者如何在策略聯盟達到共識,亦是非常重要的策略指導。
◆ 建立專業經理人(代理人)與領導階層間的對話機制
現在企業組織規模日漸壯大,不大可能持續維持過去家族式企業凡事親力親為的做法,因此通常會聘請專業經理人來協助管理,依照代理人理論,專業經理人的思考點與決策,可能仍不免會考量到是否影響自身的獎酬,而此對企業而言,卻未必是最佳利益,所以如何讓專業經理人(代理人)階層與董事會階層間有個良好的對話機制,就需要策略,透過策略,來取得雙方的「策略共識」。
策略不單是幫助領導者和執行者對話,亦為專業經理人和股東之間的溝通方式,但前提仍是需將策略說清楚,不然可能還是會產生像代理人成本這類的問題。 |